

全球股市历史彰显韧性,新高后常续涨而非回调。 投资者需克服行为偏差,短期波动中坚持买入策略。地缘政治冲击影响短暂,企业基本面与汇率风险管理方为长期制胜关键。
▲全球货币总量与流动性在不断扩张,美国的财政与货币基础持续膨胀,反映出经济系统中固有的通胀特性。这些因素支撑了企业盈利与估值的长期增长,推动市场不断上扬。(路透社)
在特朗普前总统4月发动关税战后,市场一度大幅下跌,投资者情绪低迷。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全球股市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历经多次危机仍持续上行。
这种韧性源于根本的力量。正如科学家所言,宇宙不断扩张,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也遵循扩张的规律。全球人口在2022年11月突破80亿,这一里程碑用了数百年才达成。从19世纪初的1亿人口到如今的80亿,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与此同时,全球货币总量与流动性也在不断扩张,美国的财政与货币基础持续膨胀,反映出经济系统中固有的通胀特性。这些因素支撑了企业盈利与估值的长期增长,推动市场不断上扬。
说到自然法则,许多投资者认为,当市场创下新高,物理定律也适用于金融市场。常见的说法是“涨得高,跌得快”。当市场从低点迅速反弹或强劲上涨至历史新高时,这种误解常被重复。大多数人在被问及市场创下历史新高后会发生什么时,都会认为市场随后会下跌。
乍一看,这似乎很有道理。这种观点源于将物理定律错误地应用于金融市场。“涨得高,跌得快”或“物极必反”的说法在股市中并不成立。
以标普500指数为例,历史数据显示,市场在创下新高后往往继续上涨。这是因为市场反映的是企业、经济与消费趋势的长期增长。人类大脑倾向于均值回归,但市场由复利增长与创新驱动。
若投资者因担忧高点而退出市场,可能会错失后续的上涨机会。行为偏差如损失厌恶与近期效应,常导致错误决策。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方法有助于克服这些偏差,实现更优的投资结果。
另一个投资者常犯的错误是,混淆了“年内市场下跌”与“全年回报”。我们常常误以为市场在短期不确定期间的下跌是永久的,并因此担心市场会进一步下跌。
然而,历史证据再次表明,如果市场出现调整,正确的策略往往是“买入”,而不是“卖出”。仅看过去15年,甚至包括2025年迄今为止,市场在年内的跌幅从2017年的2.6%到2020年疫情期间惊人的33.8%不等。然而,市场不仅在2020年全年实现了16.4%的正回报,而且在这15年间的年均回报超过15%。
即使在2025年,我们也已经看到市场从高点到低点下跌了18.8%,但如今市场已创下历史新高,年内回报为7.5%。
除了2018年出现小幅负回报和2022年出现较大跌幅外,过去16年中有14年(包括2025年)都是正回报,尽管市场在年内经常出现两位数的跌幅。是的,市场总会在某个时点下跌,但它不会长期低迷。
既然我们已经确认,创下历史新高和短期市场下跌并不值得过度担忧,反而是常态,那么我们现在该如何投资?我们是否应担心关税战、战争等极端地缘政治事件?面对美国滞胀风险上升、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等经济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地缘政治关税战影响非深远 市场驱动力来自公司基本面
如果金融市场历史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地缘政治或本地政治很少对市场产生持久影响。此外,即使是经济增长,虽然重要,但与市场的相关性往往不强,因为它是一个滞后指标,数据也常常不准确。市场的驱动力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然而,关税战和地缘政治对某一类资产确实有深远影响,那就是货币。美国的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政策引发了人们对其全球主导地位的长期担忧。此外,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美国政府债务持续上升,引发了“债券警察”的警觉,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因此,美元遭受重创,投资者纷纷寻求分散风险。
不过,正如以往多次发生的那样,关于美国股市、美国经济韧性以及美元地位的“衰落论”往往为时过早。美国在全球股市、金融市场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意味着,美元在短期内不太可能被取代为全球主要货币。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长期结构性问题所带来的风险,并将它与短期反弹的可能进行权衡。对于新加坡投资者而言,汇率风险尤为重要。由于未来财务责任(如退休支出)以新元计价,投资时应考虑以新元为基础,以降低风险并保障购买力。
(作者是智安投(Endowus)董事长及集团投资总监李真和首席投资总监丁郁)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