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连续两个月下滑,降幅虽然收窄,但不及持平预期;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扩大,为四个月来最弱。受访学者认为,最新数据说明中国经济持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而且通缩风险将因关税战加剧。
▲中国3月份CPI同比连续两个月下滑,图为民众星期四(4月10日)在中国山东省枣庄市的一家超市选购食品。 (法新社)
中国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连续两个月下滑,降幅虽然收窄,但不及持平预期;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扩大,为四个月来最弱。受访学者认为,最新数据说明中国经济持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而且通缩风险将因关税战加剧。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四(4月10日)公布最新宏观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下降0.1%,降幅虽小于2月的0.7%,但不及彭博社与路透社先前预测的持平。3月CPI环比下降0.4%,较上个月进一步下滑0.2个百分点,也大于路透社预测的0.3%降幅。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3月天气转暖,部分鲜活食品大量上市,食品价格环比下降,影响CPI下降;旅游淡季出行人数减少,出行类价格下降;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
不过,3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回升至增长0.5%,官方归因为“以旧换新”等提振消费需求政策效应显现。
工业生产方面,PPI降幅显示通缩已持续30个月,同比下滑幅度从2月的2.2%扩大至3月的2.5%;环比降幅也从2月的0.1%,扩大至3月的0.4%。
董莉娟指出,PPI环比下降是因为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中国石油和部分出口行业价格下行,煤炭等能源需求季节性下行,以及部分原材料行业价格下行。
中国总理李强上个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将今年CPI增长目标从多年来的3%左右,下调至2%左右,被认为更符合中国实际经济状况。
但彭博亚太区高级经济师朱怿认为,最新的经济数据凸显中国仍面临通缩压力,CPI降幅收窄主要是因为基数较低,而非需求强劲。随着中美贸易战急剧升级,中国经济通缩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官方数据显示,出口对去年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3%,帮助中国艰难完成5%的增长目标。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中国今年外贸额肯定不及去年,降幅在20%以内都是不错的结果。
他认为,中国通缩压力源于内需不足,补贴政策虽可以部分抵消出口下降的负面影响,但长期仍须推进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
中国商务部星期四指出,已组织有关商协会、大型商超和流通企业座谈,帮助外贸企业扩宽内销渠道。中国高层据报星期四也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采取额外刺激举措。花旗银行研判,财政政策将引领中国国内需求扩张,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育儿补贴和支持低收入家庭等选项都在考虑中。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受访时指出,促进消费政策生效还需要时间,短期内通缩压力会持续增加;从长期来看,中国只有推进结构性调整,才能有效减少过度依赖出口产生的问题。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