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数据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M1增速回升,社会融资规模和贷款规模增长稳健,M2增速稳定,流动性充足,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信贷结构,未来金融资源将更多助力实体经济增长和稳定发展。
12月13日,央行发布了最新的金融数据,显示金融数据总体平稳,保持着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力度。根据第一财经的梳理,11月的金融数据呈现了几个重要要点:一是M2增速基本稳定,而M1增速的降幅则继续收窄;二是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平稳增长;三是贷款规模也呈现合理增长的态势。
央行的数据显示,11月末,狭义货币M1的余额为65.0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3.7%,但降幅较上月有所收窄。这表明M1的增速在边际上出现了回升,这反映了增量政策的加快推进,经济活动的企稳向好以及社会信心的改善。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在提升。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统计口径,这将使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统计范围。市场预计,随着增量政策的支持效应逐渐显现,M1增速将逐步企稳。
相比之下,广义货币M2的增速基本稳定,在11月末达到了3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1%。市场权威专家指出,由于2023年是疫情平稳转段的第一年,M2的增速明显加快,但基数较高。综合来看,M2的增速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状态。
另外,11月的金融数据表现也受到了不良资产处置和化债的影响。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5.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8%,而1-11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9.40万亿元,总体保持平稳。贷款方面,1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7%。市场机构分析认为,11月的金融数据受不良资产处置和地方债务化解的影响较大。
不良贷款核减加快,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有利。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逐步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增加。专家表示,虽然贷款核减会导致当月各项贷款余额存量减少,影响未来金融总量数据的同比增速,但这对实体经济的经营活动并没有直接影响。
另外,地方化债的力度也在加大,短期内可能会加速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影响信贷存量。最近,中央出台了化债的一系列政策,新增了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额度,并安排了8000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的发行已经基本达到全年计划额度。地方化债有助于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信贷结构也在持续优化。11月的信贷结构表现出不少亮点,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有所好转。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12.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14.3%,以上贷款的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的增速。个人贷款也有所企稳,特别是个人房贷的企稳回升。
未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密集出台和实施,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将逐步回升,有效的信贷需求也将逐步释放。金融资源将更多地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更加有力有效。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市场专家普遍预计,金融资源将更多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