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吃粥养生文化:探索范仲淹的爱国情怀、求学经历以及粥在古代文化和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爱国情怀。“断齑(jī)画粥”这句成语,讲述的是范仲淹求学的故事。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渴望通过学问改变自己的命运。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他每天都会烧一锅粥,待粥隔夜凝固后用刀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这样艰苦的生活过了3年,但他却从未抱怨过。
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因为范仲淹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他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年轻人要学习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立“断齑画粥”之志,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依靠吃粥填饱肚子,是古代不少贫寒家庭的选择。在我国,吃粥的文化源远流长。粥是药食同源的养生佳品,能够通畅胃气和生津液。在早上首先喝粥有不少好处,古人认为清晨胃中空虚无杂物,这时候吃粥“谷气先入,所补不细”。清代王孟英更盛赞粥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黄帝内经》也指出“五谷为养”思想,十分看重谷物的营养和保健作用。对于病弱者,吃粥易于吸收消化,非常合适。
谷物的种类繁多,“断齑画粥”中提到的粟米又称为小米。中医认为小米有健脾胃、养肾气、利小便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反胃、赤白痢、热渴和热淋等多种疾病。小米粥特别适合老年人、产妇、小儿和慢性疾患人群食用。如《太平圣惠方》治疗“产后血气虚弱,不能下食”,使用粟米粥方。对于老年人,小米粥也是很好的粥疗方。《寿亲养老书》写道:“食治老人脾胃气弱虚,呕吐不下食,渐加羸瘦,粟米粥方。”可以通过食补的方式治疗老年人脾胃虚弱导致的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寿世青编》记载:“一人病淋,性不可服药,予令日啖此粥,绝去他味,旬日减,月余痊。”指出通过长期食用粟米粥,同时顾护脾胃,避免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最后疾病痊愈。可见针对不同的疾病,可给予合适的药粥治病或调养。但食用粟米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本草求真》提到粟米与杏仁同食,有令人吐泻的可能。(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责任编辑:刘茜)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