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频道
北京
河南
上海
江苏
大湾区
2025年05月14日
客观有深度的专业商域媒体
不能低估中美贸易谈判阶段性成果
2025-05-14 10:39:20
来源:OR新媒体
浏览量:4753
字体:
点击听新闻

中美就大幅降关税达成协议,设90天缓冲期,避免硬脱钩。沈建光指“以战促谈”见效,但美国逆差难持续,中国需加速内需改革应对转型压力。

沈建光

5月12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同时大幅降低关税,并为后续谈判留出90天的缓冲期。在美方做出相当让步的情况下,中美达成阶段性协议无疑避免了两国贸易短期“硬脱钩”对两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构成的冲击,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也验证了笔者“以战促谈值得争取”观点的积极意义。然而,阶段性协议的达成并不是问题的终结。当下全球贸易体系中美国持续大幅逆差的情况不可持续,中美经济的转型都迫在眉睫,而中国推出扩大内需的政策与改革刻不容缓。

中美谈判成果明显好于市场预期

根据中美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中美双方将在5月14日之前把从4月2日开始加征的“对等关税”以及相关的反制和报复性关税税率大幅下调到34%,并且在90天内暂时按照10%的税率进行执行,同时取消其他的报复性措施。双方还将建立机制,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双边会谈的氛围也相当积极。中方表示,会谈本着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坦诚对话、平等协商、“具有建设性”;美方也评论,会谈“富有成效”,持续两天的会谈是“建设性”的。

应该说,会谈取得的成果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会谈结果公布之后,中美股票市场都有所回升。实际上,在会谈结果公布之前,许多人并不看好中美的会晤,甚至中美宣布重启谈判,股票市场仍然下跌。在会谈期间,也不断传出中方代表团离场等各类负面传言。然而从结果上看,不仅仅双方发布联合声明达成协议,让关税从“准禁运”的水平大幅下降,避免了经济硬脱钩显著冲击两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糟糕局面,而且中方获得的协议条件也明显优于市场预期。

具体而言,中国并没有通过大规模采购美方产品的方式换取美方降低关税,而是基本上对等的和美方把4月2日以后加征的关税同步削减到了10%。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方接受了对中国加征关税中方也同等进行反制的安排,放弃了只能自己加征关税而对手不得报复的一厢情愿。而从美方会谈后的一些表态来看,即使后续谈判取得不了进展,对中国的“对等关税”税率最高也不会超过34%,而如果在芬太尼议题方面的合作能够取得进展,今年2、3月份加征的20%的“芬太尼”关税也可能下降。

以战促谈取得成效

中美双方通过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充分证明了笔者前些天发表的“以战促谈值得争取”观点的积极意义(参见笔者4月16日文章《美方让步下,中国如何接招》)。笔者在接受采访时也反复强调,“特朗普分分钟可变,中方也应该更加灵活”。若美方愿意做出让步,“我们也可以考虑给它一点下台阶的地方,让它顺着台阶往下走。”谈判的结果也在相当程度上验证了笔者的判断。

笔者以为,中美双方能够在美方妥协的情况下达成协议,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进展使得中国对美国反制底气十足;在一场“先眨眼就输”的游戏中,如果一方的定力很强,另一方反而更可能做出让步。过去若干年以来,中国在内循环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常账户项下的贸易盈余基本保持在低于GDP3%的水平;以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也证明了中国在中美科技领域日趋脱钩背景下仍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中美贸易摩擦7年之后,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不降反升更是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出口部门的竞争力。

从4月的贸易数据来看,尽管中国对美出口大幅同比下降21%,但是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同比上升20.8%,对中国出口构成了有力支撑。中国对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大幅增长的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担忧和美国90天的贸易谈判不确定很大,为了“抢出口”而提前从中国“抢进口”;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产品直接从这些国家“转口”美国。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的供应链在短期内很难被替代,灵活性极高。

其次,美国对中国供应链有较大依赖,对华加征高额关税“硬脱钩”对美国经济社会冲击巨大。近期,美国一些小型零售商受订舱与库存枯竭影响,已面临资金链与运营断裂风险;即使是沃尔玛与Target也示警,若对华“对等关税”维持在125%的水平,几周之内门店或会出现类似疫情期间的货架空缺。不仅仅华尔街非常关切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在最近的一些交易日,中美谈判的资讯直接影响美国股指的涨跌——美国民众对关税的反感也明显上升,特朗普的民调近期大幅下滑。美国国会对关税的担忧同时增加。这些压力也迫使特朗普及其内阁做出妥协。

最后,中美达成协议也可以避免中方的较大损失,而中国在谈判策略上也保持灵活。虽然中国对贸易摩擦进行了充分准备,例如,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对后续宏观政策进行了部署,5月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人民银行等多个部委也公布了降准降息等增量刺激政策,但是恐怕也很难完全对冲美国关税的全部影响。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占中国GDP的2.8%,市场普遍预计美国关税对中国GDP的冲击超过1%,涉及数百万到上千万人的就业;中国的通缩风险也可能加大。即使以京东为代表的企业愿意拿出2000亿元进行采购,帮助出口企业转内销,整体代价也很高昂。此外,如果贸易战持续,金融战的风险还可能上升。最终,中方并未坚持“美方必须取消单边加征关税”作为谈判前提,体现出了谈判策略方面较高的灵活性,助力达成协议。

当然,笔者也想指出的是,在中国政府与特朗普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之际,国内出现的与美国彻底脱钩的言论也需要警惕。让中美关系现在就硬脱钩,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安全方面都损害中国国家利益。而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国家同时加征关税,其实有多方面的考虑,包括试图改变制造业空心化影响美国国家安全、造成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扩大等,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单方面对中国进行打压。

初步协议并不是问题的终结

虽然中美达成阶段性协议缓解了“硬脱钩”的剧烈冲击,是个好的开始;但是后续谈判仍然有很多挑战。从本质上来看,当前国际贸易体系安排下美国长期贸易逆差,中国长期顺差的格局无法持续,双方的经济都需要转型,而中国推出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改革依旧“时不我待”。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联合声明发布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未来90天,中美还将就关税、非关税壁垒、补贴等诸多议题进行谈判;美方虽然不打算和中国彻底脱钩,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半导体、药品、钢铁等领域重振本土制造业的方针不会改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不仅仅对中国,也对许多贸易对象加征对等关税的根源。从本质上说,过去这种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国际贸易体系难以持续,中美双方的经济都需要改变。

实际上,即使中美达成协议,当前中国产品出口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仍然高达49%(包括特朗普就职之前已经存在的约19%的关税,20%的芬太尼关税以及10%的对等关税),中国经济向内需主导转型的压力依旧迫在眉睫。中美的协调肯定可以对双方经济转型有所帮助,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因素仍然是自身的政策和改革。发放生育补贴、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的户籍改革等举措需要刻不容缓地加速推进。

来源:OR新媒体
评论 (0人参与)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