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河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来到正定县特教学校,用“水母灯”“蓝瓶子”“检验指纹”三个趣味实验,带领孩子们感受化学的魅力。
全国已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4200余场
在全国范围内,为了关注残障儿童的需求,各地团组织纷纷行动起来,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自去年7月起,团省委发起了“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号召全国团员青年、社会爱心组织等组建志愿服务队,通过多种形式帮扶残障儿童,助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了让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和精准,团省委协调了5所开设特教专业的高校,为残障儿童提供音乐、美术等特长开发培训服务。同时,还组建了助残志愿服务专家库,吸纳了心理咨询师、律师、医生等千余名爱心人士参与志愿活动。
除了高校的支持外,社会组织、康复机构也积极参与,与特殊教育学校结对进行长期帮扶,共同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各地团组织与志愿服务队伍、骨干志愿者签订了助残接力服务承诺书,保证助残服务不断档。这些努力让助残服务更加有序、规范。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小橘灯”项目实施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展4200余场志愿活动,超过6万人次志愿者提供了爱心捐助、教育支持、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康复指导等关爱服务,总服务时长达到30万小时。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和关爱,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助残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
在志愿活动中,不仅有趣味实验和专业培训,还有志愿者们的陪伴和关怀。他们用心灌注在每一个帮扶行动中,让残障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希望。这种无私奉献和关爱精神,不仅温暖了残障儿童的心灵,也感染着更多的人,让社会充满爱和温暖。
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通过志愿服务,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让我们一起携手,用爱心和行动,为残障儿童带去更多的关爱和希望,让他们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愿我们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有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传递爱与希望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世界更加美好!
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