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疾人在非遗传承中的努力与坚持。
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同时也见证了残疾人在新时代的自强不息和传承创新的努力。近日,我们跟随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的“中央媒体走基层”活动,深入探访了内蒙古三位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非遗传承人董桂荣(视力残疾)、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阿布日古(肢体残疾)、以及盟级非遗传承人李淑英(肢体残疾四级)。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让他们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董桂荣以玛瑙石雕刻闻名,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她将普通的玛瑙石打磨成精美的艺术品。尽管视力有缺陷,但她用心灵和手艺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从最初的捡石为乐,到如今成为玛瑙石首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桂荣的每一步都蕴含着挑战和坚持。她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还致力于建立玛瑙博物馆,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残疾人也能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阿布日古则以骨雕为媒介,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非遗文化的执着。在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尽管身体有肢体残疾,但他从修鞋匠转变为能工巧匠,展现出坚韧与执着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市场认可,更成为了连接他与社会的桥梁。阿布日古积极传授技艺,帮助更多残疾人掌握技能,实现就业梦想。他的乐观向上的态度激励着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李淑英则以桦树皮为材料,创作出生动传神的艺术作品。在阿尔山市白狼镇的白桦林中,她用剪刀和桦树皮绘制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作为一位左腿残疾的农家妇女,李淑英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舞台。在地方政府和残联的支持下,她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带动当地残疾人参与制作,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她的作品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着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这些残疾人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不仅是他们自强不息的写照,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地方政府和残联的支持下,他们得以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为社会的共同富裕贡献了力量。他们的努力与坚持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光芒,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记者高海英实习编辑陈南羽)
点击登录